肺病秋防要趁“润”!掌握三大“润燥黄金法则”,顺应天时强免疫,秋冬不咳嗽!

2025-09-30中医肿瘤治疗中心

秋季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燥邪最易伤肺”,许多人在此时易出现口干咽痒、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问题。若忽视调理,可能引发慢性咳嗽、哮喘复发、便秘加重等健康隐患。秋季养生关键在于“润燥养肺”,以下黄金法则助你安稳度秋。

饮食调理

多吃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如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白萝卜等白色食物具有清肺、润肺、养肺的功效。例如,梨性偏寒凉,能清肺降火、生津止渴、化痰止咳,可蒸熟或炖煮食用;银耳被誉为“菌中之冠”,能清肺热、益脾胃、润肌肤,富含胶质,对缓解皮肤干燥、干咳十分有效。

少辛辣增酸甘:秋季饮食应“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苹果、石榴、葡萄、柚子、山楂等酸味水果,有助于收敛肺气,养肝护肝。同时,可适当吃些甘润食物,如蜂蜜、麦冬等,能滋养津液,缓解肺燥引起的不适。

适量补水:无论吃什么,充足饮水都是对抗秋燥的基础,建议每天饮水至少1.5升,比夏季多500毫升以上。每餐搭配汤、粥、奶等液体食物(约200-300毫升/餐)是很好的补充方式。

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立秋后需顺应“秋主收敛”的节气特点,调整作息,建议晚上十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避免熬夜,以免耗伤肺阴,导致晨起咽干、咳嗽。

避凉养肺:立秋后虽已入秋,但“出伏”前仍有“秋老虎”,气温偏高时若过度贪凉,易让风寒侵袭肺腑。需注意避免空调、电风扇直吹身体,尤其避免对着面部、颈部、背部吹;外出或在空调房时,可用轻薄丝巾遮挡面部、颈部,减少冷风刺激;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以上,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运动锻炼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立秋后养肺需“养阴滋阴”,运动需避免大汗淋漓,建议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如早上7-8点、晚上6-7点),避开正午“秋老虎”高温时段。运动类型以平缓、低强度运动为主,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快走等,每次运动30-40分钟即可,以身体微热、无明显疲劳感为宜。

中医调理

按摩穴位:常按太渊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可补肺气、防感冒。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常按能够补益肺气,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嗓子不适;

合谷穴通经活络,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感冒,并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常按这个穴位,还有助于缓解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足三里穴长期揉按可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改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肠胃问题。


编辑:许淑娟

文字:卢礼悦

审核:董江川  肖彩芝   蒋参   黄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