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医用材料靶向分子探针研发与应用研讨会—稀土之光·“核”力创新院士论坛顺利召开

2025-04-01核医学科

3月29日,由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核医学专委会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承办的“稀土医用材料靶向分子探针研发与应用研讨会—稀土之光·‘核’力创新”院士论坛召开。

本次论坛由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核医学专委会陈晓良主任委员主持,他对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论坛汇聚跨学科精英,聚焦破解核医学"卡脖子"难题,加速稀土靶向探针临床转化,开拓肿瘤精准诊疗新路径。陈晓良主委指出,论坛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专家们的鼎力支持,这既是学术盛会,更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契机。他强调,稀土元素的医学应用正释放巨大潜力,靶向探针与稀土材料结合为肿瘤诊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开辟新方向。近年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联合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在稀土探针优化、多模态成像及临床转化中取得突破。未来,将汇聚院士团队创新力量,加速成果转化,共绘精准医疗新蓝图。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王颖教授致辞。她表示,本次论坛主要探讨核素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及与临床结合的可能性。核素诊疗技术面临SUV值特异性不足等诊断精度挑战,且硼中子俘获治疗等前沿技术尚存靶向性不足等难点导致的临床应用瓶颈。针对免疫治疗领域微环境调控机制不清、临床试验效能未达预期等现状,她强调,需通过洪茂椿院士团队的跨学科协作,突破核素-免疫联合疗法及分子影像诊断关键技术,推动核医学向精准化、个体化迈进,让技术创新成果尽早惠及临床患者。

重庆大学医学院书记王亚洲书记致辞。他指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重庆首家获得核医学专业临床试验备案资格的机构,希望能在洪院士的带领下能够取得更好的进展。重庆大学医学院在王树新校长引领下,将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路径,深化与各附属医院协同发展。他提出"稀土之光""核力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呼吁深化医工融合,构建稀土医用材料创新生态,以精准医疗需求为导向,促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为肿瘤诊疗贡献"重庆方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中科院院士洪茂椿通过PPT科普了新兴交叉学科稀土生物医学的内涵,指出其正加速材料、化学、医学等多领域融合创新,尤其在药物研发、器械革新及肿瘤治疗领域潜力显著,强调加强基础研究与药物开发的重要性。我国已布局多项国家级专项支持该领域,近期在肿瘤靶向诊疗器械及药物递送系统方面取得突破,部分成果进入临床试验。他提出强化稀土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建立标准化监管体系,呼吁学界聚焦临床需求,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打造精准医疗领域稀土应用新高地。

学术报告环节,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刘永升教授以《稀土之光点亮新型核药研发之路》为题,提出稀土靶向α-同位素药物(如225Ac)的诊疗一体化策略,通过"稀土-同位素-配体"三位协同设计,构建兼具定位与打击功能的纳米团簇,并强调需突破原料质控等瓶颈,推动学科融合创新。

重庆大学邓志勤教授《基于临床铂类药物的光控活化抗肿瘤前药克服耐药性的研究》报告,创新设计光笼型细胞核靶向铂前药,利用光催化触发药物精准释放,在可见光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发现光氧化剂可通过微环境酸化激活免疫抗肿瘤效应。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晓良主任作《核医学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报告,揭示我国核医学设备使用率与国际的差距,提出"产学研医"协同战略,重点布局分子探针、AI诊疗、新核素开发等前沿方向,整合跨学科资源推动核医学向诊疗一体化与精准医疗转型,实现系统性突破。

学术讨论环节,洪茂椿教授、王亚洲书记、王颖副院长、邓志勤教授、刘永升教授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黄有桂教授等围绕放射性核素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及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提出核素药物的靶向性、递送系统、临床前研究、以及如何跨越血脑屏障等关键问题,并围绕临床诊疗一体化、内器官模型的应用、药物安全性及耐药性问题进行交流,同时提出对人才培养、科研方向调整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建议,以及推动核素药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会议最后,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核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陈晓良主任作大会总结,并感谢与会的院士团队、重庆大学医学院王亚洲书记团队、肿瘤医院团队的精彩分享。

核医学作为精准医疗前沿阵地,正迎来战略机遇期,团队将以本次院士论坛的成果为契机,构建"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加速稀土核素与医用材料、靶向分子探针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在院士团队跨学科协同创新引领下,持续蓄势聚能,全力推进核医学领域向产业化、国际化迈进,开创稀土生物医学与核医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