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报告】2016年长江国际肿瘤学术会议—肿瘤个体化诊治转化研究分会场

2016-11-01

    朱军教授:当前中国淋巴瘤诊疗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北大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以《当前中国淋巴瘤诊疗的进步与存在问题》为题作学术报告。
        报告中,朱教授以临床大数据为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不同型别淋巴瘤的发病率、治疗预后情况。随后分享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淋巴瘤临床治疗方面的经验,并简要介绍了北大肿瘤医院在淋巴瘤新药临床实验研究方面的情况并回顾了淋巴瘤靶向治疗的最近研究进展。朱教授强调实现淋巴瘤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的病理分型诊断,在治疗选择方面,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可以尝试选择不同的一线治疗方案与路径。
        朱教授认为中国规范化诊疗模式应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他提出淋巴瘤诊治应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注重关注评估疗效与生活质量,加强淋巴瘤专科化发展与多学科合作等观念。朱军教授的淋巴瘤诊治理念对于促进我院淋巴瘤诊综合诊治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应建明教授:肿瘤分子病理与转化医学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以《肿瘤分子病理与转化医学研究》为题作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应教授认为目前肿瘤诊治趋势是慢病管理,精准诊治。他以肺癌诊治为例,分析了肺癌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患者之所以产生耐药进展、疗效差异是由于个体之间的肿瘤异质性引起。肺癌相关基因分子分型如EGFR、ALK、GMET突变检测在肺癌靶向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肿瘤精准医疗诊治过程应该是检测-治疗-再检测-再治疗的模式。
        应教授认为在肿瘤精准医疗及转化研究过程中,病理医师的角色应该是基础研究的合作者、多学科诊治团队的核心、转化医学的桥梁。应教授的学术思维和观念对于促进我院分子病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提示作用。
    
    

    陈正堂教授:
    三个明星一台戏,从国内3个成功转化的药物谈肿瘤治疗中血液学毒性的全面管理

        第三军医大学陈正堂教授以《三个明星一台戏,从国内3个成功转化的药物谈肿瘤治疗中血液学毒性的全面管理》为题向与会者作学术报告。
        陈教授认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都会产生血液学毒性,引起患者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症状,从而导致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下降、医疗风险和成本升高,因此肿瘤治疗的血液学毒性防治至关重要。陈教授着重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三个血液学毒性防治药物: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使用指南与共识推荐。
        最后陈教授总结到血液学毒性往往是肿瘤治疗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危害大,可危及患者生命,应高度重视、全面管理。
    
    

    王东林教授:结肠癌个体化诊治进展与挑战

        重庆市肿瘤医院王东林教授以《结肠癌个体化诊治进展与挑战》为题作学术报告。
        报告中,王教授认为规范化、个体化的诊治过程对于抗肿瘤治疗至关重要。虽然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中心和重点,但应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其他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在综合治疗中,辅助化疗是最有价值的干预方式。特别是晚期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是最主要的方式。应用疗效和安全性俱佳的化疗药物,以减少患者复发、转移风险,延长患者生存。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王教授强调在临床工作中应坚持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根据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分期情况、体力状况和基因检测结果等综合考虑,给不同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抗肿瘤药物组合,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和规范化治疗。王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目前结直肠癌疗效预测的基因检测指标,例如微卫星不稳定(MSI)、KRAS、NRAS 、BRAF、MMR基因等。
    
    

    廖璞教授: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

        重庆市临检中心廖璞教授以《肿瘤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进展》为题,向与会者介绍了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领域的应用情况。
        廖教授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进入常规临床实验室的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实验项目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定。不同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廖教授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按照杂交、扩增和测序三种技术特征,对近期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了详细讲解。
        廖教授认为随着多重PCR、ddPCR 、MPLA等PCR技术和高通量NGS的出现以及检测成本的逐渐降低,将为临床实验室的分子检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如何处理和分析检测数据也将再次为临床应用提出新的挑战。
    
    

    辇伟奇教授:NGS在肺癌个体化诊治中应用前景

        重庆市肿瘤医院辇伟奇教授以《NGS在肺癌个体化诊治中应用前景》为题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高通量测序(NGS)在肺癌个体化诊治领域的应用情况。
        辇教授认为NGS能够为临床常规检测为阴性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可能,为肺癌患者发现更多可靶向用药突变、同时在揭示肺癌靶向治疗疗效差异的内在机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辇教授通过分享我院EGFR动态监测的真实案例,提示基于NGS的ctDNA动态监测可以探索TKI耐药机制。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NGS在探索肺癌克隆异质性及其演进规律和ALK重排患者克隆演进上也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辇教授认为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检测成本快速下降,临床诊疗正进入NGS时代,其对医生与患者都是一个新考验,同时也必将带来理论与药物的新突破。
    
    

    戴勤弼教授:脑胶质瘤个体化诊治进展

        重庆市肿瘤医院戴勤弼教授以《脑胶质瘤个体化诊治进展》为题,从胶质瘤的概念及特点、胶质瘤分子分型的重要性、脑胶质瘤相关基因检测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详细了阐述了脑胶质瘤个体化诊治的相关内容。
        戴教授认为脑胶质瘤的病理分型对于治疗手段的选择和预后判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传统的组织学分型属于经验科学,主观性较强,不能实现精确的病理分型。因而需要其它的分型方法进行辅助补充,用于准确的分型判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基因检测已经逐渐迈入脑胶质瘤诊疗的大舞台。戴教授认为脑胶质瘤基本的基因检测内容应包括IDH1和IDH2,TERT启动子区突变,1p19q联合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BRAF V600E突变检测,以上分子的检测可以明确患者的分子病理,提供精确分型及诊断,指导治疗方案,进行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估。
    
    

    徐文贵教授:PET/CT在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徐文贵教授以《PET/CT在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为题向与会者作学术报告。
        徐教授认为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包括:超声、CT、MRI、PET/CT。其中PET/CT的优势在于其灵敏度、准确性及特异度均高于传统影像学,其SUV值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淋巴瘤的指标外,还可以作为判断淋巴瘤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标准之一。他表示淋巴瘤诊断选用PET/CT的条件是怀疑病变位于体内脏器或淋巴结者、寻找活检部位时、需了解其生物学行为、怀疑淋巴瘤B症状,需找原发灶者。徐教授还利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详细讲述了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及评估预后上的应用。
        徐教授精彩的报告令人受益匪浅,同时他丰富的经验对于我院PET/CT在淋巴瘤的诊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