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报告】2016年长江国际肿瘤学术会议—肝癌分会场
2016-11-01
同济大学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王志荣教授分享了“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治进展”。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占肝癌原发肿瘤的8%,其发病机制不明。王教授利用实例进行了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的分析。在诊断方面,主要是无创性诊断,因此超声在FNH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异性可以达到50%。同时分析了CT及MRI在FNH中的诊断中的应用。穿刺活检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诊断价值不如影像诊断高,且需考虑并发症。在治疗方面,无症状可随访。症状明显、肿瘤生长迅速或压迫门静脉引起一系列症状科,或者患者家属及本人要求手术治疗考虑切除。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龚建平教授做了“非肝硬化性肝癌的研究进展”的专题学术报告。
龚教授首先分析了肝癌的流行病学,目前乙肝、酒精肝等引起的肝硬化性肝癌占了很大的比例,而非硬化性肝癌的比例只占1%。随着乙肝的防治,乙肝性肝硬化会越来越少。据调查,非硬化性肝癌呈逐年增多趋势。龚教授指出,非硬化性肝癌的发病机制不明,考虑与胰岛素抵抗、铁超载、脂代谢紊乱、遗传变异等有关。非硬化性肝癌与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比了肝硬化性肝癌及非肝硬化性肝癌后发现,非硬化性肝癌更容易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多无症状。
对于非肝硬化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机会相对更高,5年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定期体检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低非硬化性肝癌有效手段。
重庆市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邓和军分享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初步体会”。
邓主任回顾了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历史。腹腔镜手术已有107年历史,我国发展于6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接受与应用,目前基层医院也在开展腹腔镜手术。我科于2002年开展腹腔镜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另外,在做LPD之前,更是做了充分准备。目前我科能熟练开展LPD术,腹腔镜下手术因腔镜放大作用,手术解剖更清楚,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但LPD术能否改善患者预后,需更多临床数据研究。
邓主任利用视频重现了手术步骤,分享了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经验,如,缝合、吻合的部位、并发症的预防等。邓主任分享了开展LPD的经验,首先积累开腹手术的经验,另外加强腹腔镜下解剖的学习、手术观摩,练习手术器械的配合等。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主任姜小清教授分享了“胆囊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相关报告。
胆囊癌是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淋巴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总体预后极不乐观。姜教授首先阐述了胆囊癌与胆囊占位的关系,胆囊癌的诊断,引起胆囊癌的相关因素,病理分型等。之后姜教授阐详细介绍了胆囊癌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化疗、肝移植、精准治疗等,以及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意外发现胆囊癌、胆囊癌前病变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对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等胆囊癌前病变的临床处理仍有诸多争议和分歧,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进展及循证医学证据,以冀对进一步改善国内外胆囊癌规范化诊治水平提供帮助。
重庆市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庆东教授分享了“肝癌建设性治疗的思考”。我国是肝癌大国,发病率高,预后差,有症状时多为中晚期,目前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肝切除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
李教授介绍了腹腔镜下肝切除的优势。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腹腔镜右肝切除的初期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夹子多,出血多,耗时多,但并发症少。
李教授分享他在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操作体会——“一路一带”法,能够充分显露肝脏,帮助游离肝脏。最后强调肝癌新进展,微癌栓是影响预后重要因素,肝癌综合治疗延长患者存活,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并提出肝癌治疗新理念——微创化、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