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久权团队在线接收文章:双能CT单能量和多能量图像在乳腺癌评估中的应用
2020-09-28影像科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久权教授团队今日在Korean Journal of Radiology上接收题“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Monoenergetic and Polyenergetic Images of Dual-Energy CT in Breast Cancer”的研究论文,探讨了双源CT多种重建图像在乳腺癌病变评估的应用。
研究背景
乳腺癌的常规诊断影像包括乳房X线摄影、超声和磁共振成像。常规CT由于其相对较低的软组织分辨率,不能准确地评估原发性乳腺肿瘤。既往研究提示双能量CT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然而多种重建图像,如碘密度(ID)图、碘覆盖(IO)图像和有效原子序数图(Zeff)和多能量图像(PEI)应该考虑用于病变的显着性评估。此外,双源CT定量参数在乳腺癌双期扫描中的特征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客观和主观地评价乳腺癌患者双源CT虚拟单能图像【MEI(+)】和PEI的影像特征,以及双时相双源CT定量参数特征。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42位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双期胸部双能量CT扫描,重建的多组图像【PEI,40-80kev MEI(+)、ID、IO和Zeff图像】及测量双源CT定量参数【归一化碘浓度(NIC),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通过主观及客观方法,评价多组图像病灶的显着性。参考BI-RADS分类方法,对显着性最佳的图像进行形态学评估。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40-50keV MEI(+)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病灶的信噪比及对比信噪比。40 keV MEI(+)、ID和Zeff重建图像的病灶显性评分明显高于50~80 keV MEI(+)及PEI。静脉期40keV MEI(+)的肿块边缘清晰度和强化程度明显优于PEI。乳腺癌病变静脉期NIC、NZeff和λH明显高于动脉期。
图1.乳腺癌患者胸部双源CT多组定量参数
图2.乳腺癌患者胸部双源CT多组重建图像病变显示及形态评估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与PEI相比,MEI(+)低KeV重建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客观和主观病变的显着性。乳腺癌病变静脉期双源CT定量参数高于动脉期。这一研究提示双源CT重建MEI(+)有助于乳腺癌的术前评估。
第一作者介绍
王晓霞,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住培基地教学秘书
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肿瘤影像学;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MDT专家组成员;
以第一作者发表CSCD论文4篇;
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 2篇;
共同第一作者介绍
刘代洪,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神经影像学与肿瘤影像学
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
以第一作者发表CSCD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CSCD论文13篇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
通讯作者介绍
张久权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第五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曾赴美国Emory大学访问研究一年,赴埃塞俄比亚军事医疗援助1年;
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神经影像学和肿瘤影像学;
参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在内的专著3部;
社会任职: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组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胸心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西南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磁共振学组委员、重庆市第一届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等。
主持或者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共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NNP、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 Clinical、JMRI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349分,累计影响因子185分以上,正面引用超过1200次;
先后担任Human Brain Mapping、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Frontiers in Neurolog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Brian and Behavior、Acta Radiologica等杂志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