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书写“死亡日记”的人
2014-12-17

记者手记
癌症晚期就是可怕的等死?这或许得看你是什么样的心态。电影《入殓师》里,“看门人”说过,“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这样想,死亡是否就并非想象中可怕了呢?今天这位主人公,因为常年围绕在末期癌症患者身边,她几乎每周都会看到“死别”。这些年她并未因此变得冷漠,反而更加尊重生命,在最后的时光给予他们尊重和关怀。
时间慢一点 让他们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时间:11月28日 天气:多云
“滴、滴、滴”,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姑息治疗科病房,冰冷的机器传出病人微弱的心跳声,和墙上“滴答滴答”的时钟交相呼应。
一切显得平静而安宁,好像时间被拖住了前行的步伐,整个节奏都慢了下来。
不同于急诊室“流水线”的病人,在这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些“熟面孔”,医护人员同病友最初或许并不认识,但总是常常遇见,时间久了大家甚至成了可以聊天的友人。
不同于急诊室医护人员的繁忙,这里的工作显得更“繁琐”一些,因为医护人员除了要在生理上保障患者得到照顾,还会在心灵上给予他们长期的关爱。
不同于急诊室里伤者因突发意外抢救无效身亡时家属的哭天喊地,这里尽管每天都可能上演“死亡”,却少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多了一份为道别准备好的温暖告白。
“来到这里的大部分患者有一个共同点——末期癌症。”余慧青说,癌症是慢性病,对大部分末期癌症的患者来说,治愈的可能性非常低,很多人几乎是“数着指头”生活,但他们依然选择继续治疗,一是希望尽可能延续生命,二是尽量减少癌症带来的痛苦,走得安详些。
“希望时间能慢一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看看这个世界。”从1990年踏入这片工作区域,24年来,余慧青陪伴了数百位患者慢慢走入生命尽头。也正是因为这里别样的“慢”步调,让余慧青在救护和照顾患者之余,成为很多人生命尾声的记录者。
尊重多一点 生命不能狼狈退场
时间:12月5日 天气:小雨
病床边,闻讯赶来的家人围成了一圈,妻子红着眼握住了病床上那个带着呼吸机丈夫的手,病房里的气氛变得异常沉寂,只听见一旁机器发出“滴,滴”的心跳声。余慧青知道,又有一个“老朋友”即将离开。
病床上那个50多岁的男子名叫王建军,是30多个病人里很特别的一个,不是因为他肺癌晚期的情况异常严重,而是他背后不愿提及的苦痛人生,以及那段自杀的经历。
几年前,王建军因性格不合与妻子离婚,之后又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儿子。在50多岁时,他被查出肺癌晚期。面对一连串打击,这个男人已然丧失生存的斗志。在治疗过程中,他几乎不愿和医护人员交谈,只是偶尔会和余慧青说上几句。
一年前,王建军偷跑出医院,回到家里服食安眠药并开煤气准备自杀。好在余慧青早就发现王建军患抑郁症的征兆,在紧急时刻通知家属救了他。
“余医生,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被救回来的王建军依然意志消沉。“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关键是你究竟想带着满满遗憾和世人的流言蜚语离开,还是选择有尊严、安详地走?”那天,余慧青在王建军的床前坐了很久,一直陪他聊天,直到他睡着。
余慧青知道,以王建军的情况,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但即使是死亡也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提前退场。”
这些年来,余慧青看到很多病人为了生存而努力,即使每天输液、化疗,很多疼痛他们都愿意忍受,这份对生命执着的追求让她感到敬佩:“虽说我是在治疗他们,但他们教会我勇敢、坚持和坦然。”
后来,王建军还是走了。然而这一次,他走得安详且有尊严。
那天,他的前妻和亲人都守在身边。前妻紧紧握着他的手,回想起昔日的争吵、曾经的伤害,一切似乎都变得没那么重要,眼前的这个男人是陪伴她十余载的人,而这一刻,他们即将面临最长的告别。此去经年,不复相见
爱早一点 别比死亡来得晚
12月16日 天气:阴转小雨
病房外阴沉多时的天气终于开始淅淅沥沥下起小雨,刚刚巡完房的余慧青才难得有时间可以坐下来。在余慧青办公室的书柜里,堆满了病例和医学书籍,其中还有几本“死亡记录”,里面清楚记载着每个病人离去的时间和原因。
70岁的退休教师李瑜是肺癌晚期,因为老伴早年去世,唯一的儿子又远在美国休斯敦工作,他断断续续在医院住院这几年都是余慧青在帮忙照顾。
每每看到老人在病床上孤单的身影,余慧青的鼻子都会微微发酸。“我知道自己已经快不行了。儿子在那边工作很忙,我不想打扰他,也不想他为我担心。所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我都说自己身体好得很,叫他别担心。”面对李老师的苦衷,余慧青只能尊重。
然而,随着癌细胞的脑转移,李瑜被送进ICU,他的生命倒计时只能以“天”来计数了。最终,征得本人同意后,医院通知了他的儿子。一天之后,李瑜的儿子出现在病房。看到父亲戴着呼吸机,毫无说话力气的样子,儿子靠在父亲床前哭得不能自已。他说,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选择到美国工作,这一去便是好几年,经常过年都没法回国与家人团聚,“以为成功才是父亲的骄傲,但现在才明白,没有什么比陪在他身边更重要。”
从那以后,余慧青每次路过李瑜的病房前,老人瘦弱的身影旁都多了儿子高大的背影。仿佛时光退回到30多年前,初为人父的李瑜日夜守护在刚出生的儿子床前。这如同一场无解的轮回,出生和死亡,带着宿命的相似。
医生手记
对于“医院”这个地方来说,生、老、病、死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从医24年,我记不清自己接诊了多少患者,当别人问我的时候,也只能用“好几万吧”这样不肯定的回答。一年一年过去,也会不定期收到昔日的病人相继离世的消息。有些是病人家属的一条短信,有些就发生在医院里……
这些年,至少也有数百位曾经治疗过的患者,随着病情加重离开。有人会问我“你看了那么多死亡,是不是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不在意了?”我并不那么认为,相反,每一次得知照顾过的病人去世,心里依然感到难过,尤其是看到病人与家属道别的场景,那份触动尤为强烈。
我记得十几年前,自己还是一线医生的时候,有天晚上值班,接连有4个重症患者突然病情恶化,最终抢救无效而去世。那一夜,我重复看到患者与家属生离死别的场景;那些画面,如今想来依然深刻。那时候我多么希望能够把将死的患者从死神手里夺过来。作为一个医疗工作者,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宗旨,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很多时候是先进的现代医疗科技也无能为力的绝症。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增多,我开始渐渐懂得,死亡其实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像出生、上学、结婚、生子一样。既然死亡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患者在最后的人生里,不必忍受病痛、安详地生活。
“活在当下,认真工作,珍惜亲人和朋友。”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观。
原文链接:http://cq.cqnews.net/cqztlm/2014-12/17/content_32923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