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报】特别的爱给特别的患者 姑息治疗让生命充满尊严

2015-01-22

    
    
            昨日,余慧青医生正在为一位病人做检查。 记者 吴珊 摄     
    
          姑息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为:临终病人必须确诊其患有无法治愈、不可逆转的严重疾病(主要是癌症),预期寿命在6个月、3个月甚至一个月之内。姑息治疗要坚定生命的信念,并把死亡看做是一正常的过程,既不促进也不推迟死亡,把心理和精神治疗统一,提供一个支持系统使病人在临终前过一种尽可能主动的生活,对病人家属也提供一个支持系统,使他们能应付及正确对待病人生存期间的一切情况,以及最后自己所承受的伤痛。     
    
          市肿瘤医院的姑息治疗科没有专门设置,而是穿插在普通肿瘤内科,这是为了淡化形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目前,需要医生与家属、患者三方确定才能入科。     
    
          由于70%的癌症病人在查出时已经处于晚期,姑息治疗目的是让患者身心舒畅,减轻痛苦,在最后时光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     
    
          商报记者 付迪西 谢聘     
    
          面对先进的医疗科技也无能为力的绝症患者,有这样一群医生,用适当的医疗手段来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给予更多的是细心的关怀和鼓励,陪着他们坚强地活着,直面生命的终点。     
    
          昨日,记者走进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一个设立时间不长的神秘科室——姑息治疗科。科室的医务工作者每天面对着几乎是“数着指头”的末期癌症患者,给他们继续治疗,希望尽量减少病魔带来的痛苦,安详又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A     
    
          一点体贴的安抚 拉着手聊天像哄孩子     
    
          “老人就像孩子,特别是生病了,心理很脆弱也很敏感,这时候就要尽量哄着,主要是鼓励,给更多的关心,让他们放宽心,安心治疗。”     
    
          昨日清晨7点左右,天还没亮,在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病房内,墙上的时钟“滴答、滴答”的走着……     
    
          医生办公室,主治医师余慧青马惠文很快地浏览了一遍夜班记录。“40多个病人,昨夜里哪些有病情变化,值班医生是如何处理的……看一看,心里就基本清楚了。”余慧青说。     
    
          8点钟,医生们开始查房。“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在一病房里,马惠文轻轻掀开被子,拉着一位70多岁的女患者左手,身子俯得很低轻声问道。     
    
          “晚上有点咳嗽,稍微动一下就会累……”患者说话有些无力。“那我们做个B超,检查一下积水好不好?”看老人情绪有些低落,马惠文轻声的说。     
    
          “我不想做,那个水(耦合剂)太冰了。”老人摇了摇头。      
    
          “B超不做就不知道你的病情了呀,我让护士把那个水给你暖一下再涂。一定要听话,病才能早点好起来。”马惠文笑了笑,继续轻声的哄着。     
    
          走出病房,马惠文告诉记者,这个患者已是肺癌晚期,自己一直不知道病情,医生护士和其家人都瞒着她。她每次查房都会停下来,尽量陪老人聊聊天。“老人就像孩子,特别是生病了,心理很脆弱也很敏感,这时候就要尽量哄着,主要是鼓励,给更多的关心,让他们放宽心,安心治疗。”     
    
          刚说着话时,这位患者突然咳得厉害,马惠文赶紧跑了进去。“别说话,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啊。”马惠文轻轻拍着老人安慰着。注射针剂治疗后,病情被控制下来,老人发抖、蜷缩的身体慢慢放松。     
    
          “李医生,你在这儿继续守着,看看有没有变化。”见老人好转,马惠文继续查房。离开前,一再嘱咐其他医生好好观察。     
    
          B     
    
          一次耐心的陪护 让肝癌患者活了10年     
    
          “癌症病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我。很多患者因为心理压力,患上抑郁症。如果神情恍惚、漠然,就要特别留心了。”     
    
          在查房过程中,余慧青特别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她说,患者入院后,自己首先会了解每人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等特征。     
    
          “癌症病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我。很多患者因为心理压力,患上抑郁症,无欲无求无望。”余慧青介绍,查房观察患者的神态,如果神情恍惚、漠然,就要特别留心了。如果他们不愿说话,或者言语很消极,极有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     
    
          在余慧青的患者里曾有一位姓王的老教授被查出肝癌,知道病情后一直不愿说话,并十分抗拒治疗。余慧青观察到病人有些抑郁症的先兆,这让子女们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就像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都会陪着你,一起战胜病魔。”当时,余慧青就找到老人聊天,发现对方其实是对突如其来的病情没有心理准备,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之后,她每天都耐心地陪着老教授聊天。渐渐地,她和对方成了好朋友,老人也开始慢慢接受治疗。     
    
          “老教授外文很好,自己还翻译一些外文资料,我就跟她一起研究治疗方案。”余慧青很钦佩地说,放疗、化疗治疗过程痛苦,老人却变得越来越坚强,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癌细胞得到控制。老教授之后活了10年,每年生日还会给她送来寿碗。     
    
          “这是生命的奇迹,当然她的坚强也功不可没。”余慧青说,癌症晚期患者本身就很痛苦,还要忍受每天输液、化疗治疗,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些年来,她看到很多病人即使看到死亡就在前方,仍然没有放弃,让她感到敬佩。“他们的勇敢坚持、亲人的不离不弃,也教会我勇敢、坚持和坦然,以及对于生命更高的敬意。”     
    
          C     
    
          一份温暖的告别 永别前再享最后亲情     
    
          “弥留之际的病人,是希望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我们知道他们在等待。当生命已不可逆转,让他们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     
    
          在另一间病房里,一位被病魔折磨的女患者,即使戴着呼吸机也忍不住呻吟出声,满是皱纹的脸上全是痛苦。老人姓李,今年65岁。检查完老人的身体,再看了看一旁心脏监控仪的数据,马惠文神情有些黯然走出门。     
    
          “你们出来一下。”马惠文在走道上轻声招呼围在病床前的老人家属。沉默了一会儿,她小声说:“现在这种情况,你们家属要做好心理准备了。”听到这话,几名女家属的眼眶忍不住红了。     
    
          “我知道你们不愿意放弃,但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老人的痛苦了,你们好好陪陪她最后的时间吧。”马惠文有些不忍慢慢地开导。     
    
          回到医生办公室,马惠文告诉记者,对大部分末期癌症患者来说,他们都是“数着指头”过日子。尽管如此,很多家属仍是不离不弃,但当患者的生命真正要走到了尽头,医生会如实告诉其亲人,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如果亲人不在身边,也会第一时间通知亲人能来陪伴。“弥留之际的病人,是希望见亲人最后一面的,也希望在永远的别离之前,能够有一份温暖的告别。”     
    
          “对于临终患者来说,我们最根本的问题是减轻其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保证生存质量。”余慧青说,虽说姑息治疗是希望尽可能延续患者生命,尽量走得安详些,但癌症临终病人往往会被痛苦折磨,当生命已不可逆转,医生会卸下患者身上的插管和药品,让他们有尊严的、坦然的走完最后一程。     
    
          ■医生日记     
    
          希望不要让     
    
          癌症病人那么痛……     
    
          余慧青从医25年,作为姑息治疗的医生,她陪伴了数百人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也记录了一本特别的“日记”,写下了温情、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收了一个新的病人。肺癌晚期,呼吸有些困难,情况不太好。我安慰了家属,让他们尽可能平复下来,至少不要把负面情绪带给病人。     
    
          ●当了25年的医生,我看过太多生离死别的场景,每次都希望凭学到的医学知识,将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但我所在的科室每天面对的大多数是先进的医疗科技还无法治愈的绝症……     
    
          ●我们治疗病人,而病人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个食管癌末期病人对我的影响很大,也是他让我坚定了研究姑息治疗的方法。这个病人随着放疗化疗出现了许多并发症,并且伴随着恶心呕吐。可是就算无法进食,他也每天坚持咀嚼食物。他告诉我,这样才有活着的感觉。他临终时,拉着我的手说,希望以后医疗发展更好时,不要让癌症病人那么痛……     
    
          ●我反复思考,癌症末期病人,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在我的眼里,每一个病人都是独立的,他们的症状、情绪上的波动,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会传递他们的诉求。而我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语言、肢体动作,甚至表情能让对方接受我,这是一种修炼。     
    
          ●有人问我“你看了那么多死亡,是不是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不在意了?”我并不那么认为,“活在当下,认真工作,珍惜亲人和朋友。”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观。     

        原文链接:http://e.chinacqsb.com/html/2015-01/22/content_467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