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 核医学检查对人体无害
2015-01-16

新华网重庆健康频道1月16日电 一提到核辐射,许多人就认为一定会致命。但你可知道当核辐射被应用于医疗领域时,它也能治病?由于在核医学科被一道防辐射门紧紧的关闭着,门上还贴着“小心辐射”的标语,让人们对核医学产生恐惧。那么,核医学检查安全吗?是否受到“核”辐射就会造成伤害?因很少被人重视,目前,记者采访了重庆市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晓良,就这些问题给予了解答。
核医学检查使用放射性药物对人体无害
临床上利用核技术作为检查的医疗手段,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陈主任表示,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核医学检查(PET/CT、SPECT/CT等)虽是让微量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静脉注射或口服),但由于剂量微量,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更无需进行特别的防护,对公众更是安全的,这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相关文件是有明确结论。当然,除非有很明显的临床指征,对孕妇在接受诊疗时所施用的放射性药物应适当注意控制。同时,妇女在使用放射性药物检查期间尽可能避免怀孕,和普通的X线和CT等检查相似。
“临床上核医学常用于甲亢、甲状腺癌、癌症骨转移、心肌缺血、肾功能检查、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这是无创低辐射的检查,有些检查患者所接受的辐射相当于普通的X线检查的一半或更低。”陈主任说,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无须与外界隔离,保持在通风环境中及多喝水及即可消除身体里携带的放射性物质。由于运用于医学的放射性物质属于一种低能量、短半衰期的射线,一般在数小时以后,辐射就会因核素衰变而消失,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
放射性与人同在 医疗辐射仅占17%
“在日常生活中放射性物质无处不在,空气、泥土、山石等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陈主任说,由于人们对防辐射的意识增强,认为要多吃碘食物能够预防辐射,这是不对的。放射性核素是自地球存在以来就存在,并促进了人类进化。可以说,人类不可能脱离辐射而独自存在,且无论是否愿意,每年人类必需得接受约3.7mSv的自然本底辐射。
陈主任表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微弱的放射性环境中,不用过度的进行防御。若市民无故服用碘片,身体没有这个需求,还可能碘超标,造成甲状腺或其它疾病。同时,空气中所占的放射性物质为本底辐射的40%,而医疗仅占17%。因此,无须恐惧医疗辐射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如果因疾病需进行X射线或核医学检查,1个月进行1-2次对身体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应在医师的嘱咐下进行。
日常生活中有一定辐射, 注意通风透气
针对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陈主任表示由于日常生活中各种辐射无处不在,一些放射性物质,长期过量接触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或基因的改变。如房屋装修中使用的材料:水泥,地砖,大理石,花岗岩,洁具等材料均可能带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不同色彩的石材其放射性也不同,由于花岗岩的放射性会相对较高,不宜在封闭的室内大量使用,尤其是不要在卧室、儿童房等房间中使用。
因此,若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出现头昏、乏力、恶心、易疲劳或其他不适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一定的检查。同时,陈主任建议,市民要注意通风透气,保持舒适的环境,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提高身体免疫力。
名词解释》》天然本底辐射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各种天然射线的照射,如宇宙射线、存在于土壤、岩石、水和大气中的铀-238、铀-235、钍-232、钾-40、镭-226等,这些天然射线的照射就是天然本底辐射。
相关链接》》
重庆市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华核医学会肿瘤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对医学影像与核医学、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工作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擅长于SPECT/CT成像技术及诊断及多种图像融合诊断技术,对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及甲癌有较深的掌握。
核医学科室介绍
重庆市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是重庆市最早开展核医学SPECT检查的科室之一,是中华核医学会肿瘤学委员、重庆市核医学会委员单位。科室现有设备精良,新装有德国西门子公司先进的SPECT/CT机,技术力量雄厚。科室现在可开展核医学的多种诊断、治疗项目:全身骨显像(骨转移及其它早期骨病检查);心肌显像(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无创性诊断);肾功能检查(肾图或GFR测定);前哨淋巴结显像;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异位甲状腺、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甲癌术后显像等检查);消化道出血;脑血流灌注显像、脑脊液显像、肝胆动态显像、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等检查。多种放射性核素治疗项目:碘[131I]甲癌的治疗、锶[89Sr]骨转移癌治疗等项目,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原文链接: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1/16/c_1114016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