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警惕!八成以上直肠癌初期易被误诊

2014-11-17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肿瘤。据统计,目前我市发病率排位已上升至第二,胡乱断诊、缺乏认识也是致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大便出血认为是痔疮却让陈先生惹上了“大麻烦”。他以为不管不问,改善习惯就能解决了,哪知道等到腹痛难忍去医院就诊时,却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肿瘤当痔疮 误诊率相当高
        今年28岁的陈科(化名)是朋友们口中的“宅男”,原因是他在渝北区一家网络公司担任程序员。工作性质让他养成了不是坐在公司就是呆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外卖自然成了“家常便饭”的事儿。
        大约在一年前,陈某突然发现自己有大便带血的症状,但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不适,“大便带点血,我以为就是坐久生的痔疮,没什么大不了的,改变下生活习惯就好了。”抱着这样的想法,陈先生便不管不问的拖了下去。直至最近,天气转凉,连续吃了几次火锅,陈先生突觉腹部剧痛,到大医院就诊后最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80%的人会把肿瘤误认为痔疮
        “许多市民一发现有便血症状就认为是痔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重庆市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赵和照说,大便带血可能是痔疮、肛裂、肛乳头肥大、直肠息肉、肠炎、肠道肿瘤等多种疾病,因此很容易混淆。据相关统计,由于两者症状相似,80%的肠肿瘤患者在早期都会自认为是痔疮。
        赵主任表示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主要以大便习惯性异常改变,如腹泻及排便交替出现或排便次数增加。但若发展到大便带血或等到患者感觉肚子疼痛时,通常离晚期已不远了。“其实如果出现便血的话,通过指检和直肠镜等检查,能够确定地判别是肿瘤还是痔疮。”赵主任说,当患者发现大便带血且血量较多时,一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痔疮而置之不理,应及时就医检查,并进行肿瘤筛查。
        “白领”一族患直肠癌率高
        “所谓”病从口入“,预防直肠癌的关键在于调节饮食。”赵主任说,直肠癌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它的发生主要是还是跟吃有关。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白领”一族,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喜欢坐着;出门爱“打的”;不爱运动;喜好大鱼大肉;习性暴饮暴食;不注重饮食健康,使得直肠癌悄然而来。
        赵主任还表示,眼下正值寒冬之季,市民朋友通常会吃一些辛辣、肥厚食品进行御寒。实际上,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过度进补反而还会造成营养过剩,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同时,冬天喝酒、吃火锅、食油腻食物,更易诱发肛肠疾病,因此预防时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
        为此,赵主任提醒市民,若发现有便血、肛周疼痛、肛门肿块突起、流脓、腹痛腹泻、便秘、肛门异物感等症状时,尤其是久坐、熬夜、爱宵夜、喝酒、喜肉食辛辣食物及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是肛肠疾病家族史等肠癌高危人群,最好一年做一次直肠镜检查,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做到早诊早治疗。
        相关政策:
        据了解,我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是国家重大医改专项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于2012年启动,重庆曾作为第一批实施的9个省份中率先完成项目工作。截至2014年9月底,项目组在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和南岸区等3区县共完成11万份高危人群问卷调查。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持续时间为5年,将先后在我市筛查25万人,将在各区县轮流进行。
        小贴士:教你区别辨别痔疮和直肠癌: 
        痔疮和直肠癌的发病部位很相似,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别,以免延误直肠癌的治疗。       
        (1)大便:痔疮病人时常便秘,排便时肛门感觉有异物感、发胀;直肠癌病人的大便习惯明显改变,大便次数明显增加,吃止泻药也不见效。         (2)便血:痔疮病人是因排便用力损伤患处,血液随大便排出后滴下来,有时也附着在大便上形成清晰的一条线,与粪便不混合,无猫液,血液的颜色鲜红;直肠癌病人的大便常棍有血液、猫液和脓液,血液的颜色不是很红。       
        (3)触摸:如果用手指插人痔疮病人的肛门触摸,感到内部有一些凸起,是软的颗粒可能是痔疮;直肠痛病人的肠内有菜花状硬块,检查后的指套有血液、猫液和脓液者,还须去医院作进一步确诊。       
        (4)年龄:痔疮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直肠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大便习惯突然改变(次数增加、稀便),晚期直肠庙病人的肛门周围会有疼痛感。
        原文链接:http://www.cq.xinhuanet.com/2014-11/17/c_1113273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