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报】夏来食欲差 四大古方助你健脾除湿

2013-06-13

        天气一热起来,许多人都没了胃口,口淡乏味、四肢倦怠,这样的日子真不好过。重庆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李配富表示,这都是脾胃运化不好而导致的,只要做好健脾胃除湿热的工作,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健康人报本报记者 陈琴           

    指导专家:李配富 重庆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          

    暑多夹湿汗多伤津 影响脾胃功能

        在重庆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室内,李配富对记者说:“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津液损伤也就严重,中医认为‘气随液伤’,脾胃之气受到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不好了,因此人们会觉得没食欲没胃口,四肢乏力。另外,重庆的夏季温度高,却又老下雨,空气中的湿气很重,‘暑多夹湿’,湿邪重着沾滞、湿困于脾,让本就恶湿喜燥的脾非常不适,人就会出现口淡乏味、四肢无力等症状。说穿了,还是湿热之邪在作怪。”          

         既然如此,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化湿养脾、益气养阴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李配富表示,根据人们症状的轻重程度不同,可以相对应的使用四个古方来进行调节:竹叶石膏汤、参苓白术散、连朴饮和平胃散。          

    益气和胃 用竹叶石膏汤

        “有些人一到夏天就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这是气津两伤证,得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方子才好。”李配富说:“竹叶石膏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方中以竹叶6g、石膏50g来清热除烦;人参6g、麦冬20g来益气养阴;半夏9g可降逆止呕;甘草6g、粳米10g能调养胃气。人们服药后,能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自然也就不再厌食了。”          

    连朴饮、参苓白术散 清热化湿各有所长

        李配富表示,上面所述的是气津两伤的症状,若兼有湿邪,又该如何来化解呢?“这得分情况了。          

        有些人原就有些脾胃虚弱,暑天一来,便更加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了,这是明显的脾虚湿困之证,得健脾除湿。”对于这类人,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这个方子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能补脾胃、益肺气,而且现在市面上已有成药销售,用起来也方便。”          

        但有些人食欲差却不是因为脾虚湿困,而是因内伤饮食、外感湿热而致脾胃升降失常,故而上吐下泻、心烦躁扰、胸脘痞闷。如此,就得用连朴饮了。李配富说:“连朴饮出自《霍乱论》,以制厚朴6g,川连、石菖蒲、制半夏各3g,香豉、焦栀各9g,芦根60g成方。制厚朴行气化湿除胸膈痞闷,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山栀、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湿热一除,脾胃即和,食欲自然就回来了。”          

    痰湿留滞困遏脾胃 需服平胃散

        除了上面三种情况,还有气津两伤并不明显,而湿邪却十分严重的。如“有些人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之症,张嘴一看,舌头不红但舌苔厚腻,明显是脾土不运、湿浊困中,痰湿留滞,困遏脾胃。脾胃被困,则升运和降失常,诸症遂起。因此,得用平胃散才能见效。”李配富说,平胃散亦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正对湿滞脾胃。把这一问题解决了,人们自然就会胃口大开。          

    阴虚体质者 多吃瓜果利湿清热

        夏季天热伤津液,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吃西瓜、哈蜜瓜等瓜果,生津止渴再好不过,而且还能清热利湿,帮助脾胃运化,是夏季天热的最佳选择食品。不过李配富提醒大家,这也得辨体质。如果你是阴虚体质(冬天不怕冷、夏天怕热,口干、想吃生冷之物的人多为阴虚),不妨多吃一些,甚至可以冰冻过后再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是阳虚体质(冬天怕冷、夏天不怕热,喜热怕凉的人多为阳虚)和脾胃虚寒的人,则可以少吃一些,以免因过食生冷损及脾胃,伤及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