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报告】2016年长江国际肿瘤学术会议—肿瘤放疗分会场

2016-11-01

    重庆市肿瘤医院TOMO开机仪式

        10月29日,长江国际肿瘤学术会议肿瘤放疗学分会场暨重庆市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在重庆隆重召开。12时30分,在大会现场举办了重庆市肿瘤医院TOMO临床应用启动仪式。
    

    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吴永忠教授进行致辞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合影

        接下来,重庆市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靳富教授对本院TomoHD治疗系统的结构组成、安装过程、放疗计划系统及其具有的特点和优势等做了简要介绍。
    
    
        王颖主任介绍了Tomo的临床应用情况,列举了它对鼻咽癌、乳腺癌、肺癌及前列腺癌等多类肿瘤的临床病例的治疗情况,结果显示,与普通直线加速器相比,Tomo治疗系统的靶区剂量的均匀性、适形度更好,肿瘤剂量强度调节更准,并且能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除了能完成全身各部位的精度放疗外,Tomo由于具有长靶区、高适形度、能避免接野时的冷热点以及不用手动移床等特点,使之在全脑全脊髓照射的优势更为突出。最后,安科瑞公司的产品经理夏灿对Tomo治疗系统的性能及特点做了简要介绍,总结出其精准、简便、高效的临床优势,将为广大患者提供国际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为我国放射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俊杰教授: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研发与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治疗中心主任王俊杰教授做了《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研发与应用》的报告。
    常规CT引导粒子针分布存在诸多问题:术前、术中计划偏差大,剂量学冷点、热点,个人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可以利用模板、精确植入引导系统、术中适时计划及优化等方法规避。目前国内粒子植入现状是:无体位固定技术,因此术中患者体位移动会造成靶区移动;无模板技术引导,计划系统与CT无法适时连接,无法实现术中优化;术后无验证,这样会造成无法得出剂量——疗效的科学性结论,难以形成规范与标准的结果。3D打印利用树脂、塑性材料,通过电脑控制利用FDM技术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放射治疗核心难题是剂量提升,而近距离剂量提升明显优于外照射。3D非共面模板解决了粒子剂量学问题。
        放射治疗的灵魂是近距离,放射治疗始于近距离,而且将止于近距离。CT+3D模板技术实现了精准治疗、剂量提升、微创、器官保留,预示着一场理念与技术的重大革命,将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王颖教授:乳腺癌放射治疗进展

        重庆市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王颖教授做了“乳腺癌放射治疗进展”的报告。
        王颖教授从患者老年患者的选择、分割方式的选择、局部瘤床加量、部分乳腺加速 放疗(APBI)、淋巴引流区放疗及放化疗时机选择等方面对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进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老年低危患者保乳术后不推荐行放疗;保乳术后放疗大分割方式更佳;对高危患者进行局部瘤床加量照射,但老年患者不推荐;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APBI放疗不劣于全乳放疗;pN+(≥4/1-3),NCCN指南推荐进行内乳淋巴引流区及高风险腋窝照射,但要注意副反应;淋巴结阳性患者,保乳术后放疗推荐在标准化疗后进行。
        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进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pN+(1-3):乳腺癌患者在行根治术后介入放疗能减少复发及 乳腺癌相关死亡;乳腺癌根治术后区域淋巴结(包括内乳和腋窝淋巴淋巴引流区),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有提高总生存的趋势;因此NCCN指南建议根治术后pN+(≥4/1-3),推荐进行内乳淋巴引流区及高风险腋窝照射。
    王颖教授的报告对乳腺癌保乳术和根治术患者的后续治疗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结论,为乳腺癌患者延长生存期带来了新的希望。
        分子病理具有预测和治疗选择的指导价值:低危LGG并非都是“低危”;单纯化疗在LGG术后高危患者(高选择)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IDH突变、非1p/19q完整的肿瘤最佳治疗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年GBM患者(PS评分好)短程RT+TMZ同步和维持安全性和有效性。
    
    

    石梅教授:分子病理指导的精准治疗脑胶质瘤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做了“分子病理指导的精准治疗脑胶质瘤”的报告。
        脑胶质瘤(LGG)患者治疗的研究终点是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和安全性。对于低风险且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可完全切除肿瘤;对于高风险且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可以不完全切除或活检。基于分子分型的治疗参考,TMZ(替莫唑胺)可以延迟高危LGG(次全切/活检)患者接受放疗,1p/19q联合缺失、术后残余体积较少的患者预后较好,而IDH野生型不建议接受单独化疗。
        TMZ辅助化疗,可改善非1p/19q联合缺失的间变型胶质瘤患者的生存,而同步化疗是否有效的问题,尚未达到边界。以往RCT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放疗+最佳支持治疗的疗效比单独最佳支持治疗好;短程(2-3周)放疗的疗效同等或者优60Gy/30fx/6周放疗方案;对于MGMT甲基化的患者,TMZ单独化疗效果好于6周单独放疗。
    分子病理具有预测和治疗选择的指导价值:低危LGG并非都是“低危”;单纯化疗在LGG术后高危患者(高选择)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IDH突变、非1p/19q完整的肿瘤最佳治疗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年GBM患者(PS评分好)短程RT+TMZ同步和维持安全性和有效性。
    
    

    王平教授:小细胞肺癌放疗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王平教授做了《小细胞肺癌放疗进展》的报告。
        王平教授通过收集分析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数据、MDACC单中心数据、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研究资料及国内外专家的科研数据等,对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放疗时机,诱导化疗有效患者的放疗时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剂量研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小细胞肺癌应该尽早开始放疗,可以放化疗同步进行;对于肿瘤范围大、不宜直接放疗的病人,化疗1至2个周期以后应该尽快放疗;诱导化疗有效的病人,更应该尽早开始放疗,可以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而对于化疗有效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病人,胸部放疗能够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生存期,胸部放疗与化疗同步应用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同时,放疗剂量大于50Gy较小于50Gy疗效提高。
        王平教授的研究报告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提出了重要的理念,更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患者延长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