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报告】2016年长江国际肿瘤学术会议—超声影像医学分会场

2016-11-01

    李安华教授:超声—走出中国乳腺癌筛查之路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心电科主任李安华教授应邀讲解《超声—走出中国乳腺癌筛查之路》专题讲座。
        2008年,中国乳腺癌检出人数是欧洲的一半,与美国相当,2021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将从60例/10万增加到100例/10万,乳腺癌患者将达250万。而欧洲国家乳腺癌的死亡率已出现拐点,开始呈现下降取消,而亚洲国家死亡率还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看出乳腺癌筛势在必行!而中国现在缺少全覆盖全国性的筛查项目,缺乏令人信服分数据。
        美国ACRIN6666研究:超声可以发现更多的癌,这使得2011年美国修改了乳腺癌筛查指南的更新。超声越来越被重视。单纯用超声检查在一期癌的检出率最高,达80%。手持式超声作为筛查工具有一定的缺点,ABUS全容积乳腺超声应用于乳腺筛查,实现无人为影像,全乳腺图像无遗漏,DICOM数据支持远程传输和会诊。
    
    

    高云华教授:心肌超声造影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占位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学会副会长、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高云华教授作题为《心肌超声造影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占位病变中的应用研究》的学术讲座。
        高云华教授分别介绍了该研究的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并分享了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良性、恶性)等多列典型病例,分别讲解了常规超声、TEE检查、MCE检查的特点。
        高云华教授指出MCE最有价值的是评价心脏占位血供状态,血栓、血肿、心包包裹性病变表现为无增强,对活性血肿有诊断价值。绝大多数良性肿瘤MCE呈低增强;高增强的良性肿瘤可见于血管瘤及少数脂肪瘤和横纹肌瘤(富血供);大体积的良恶性肿瘤多呈不均匀低增强。TEE更能清晰的显示占位病变形态特征,有助于肿瘤瘤蒂、小血栓的显示。常规超声结合MCE和TEE能显著提高对心脏非肿瘤性病变、肿瘤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李安华教授:甲状腺超声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心电科主任李安华教授讲授了《甲状腺超声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的学术讲座。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文章指出1987年-2007年,有超过47万例女性和9万例男性存在甲状腺的过度诊断,2003-2007年间90%的韩国女性甲状腺癌患者属于“过度诊断”。绝大部分国家的甲状腺癌大量被诊断都是在高分辨率超声应用之后。来自日本的研究表明,直接手术或随访观察在甲状腺癌转移所引起的死亡率方面是相同的。对于小于1cm的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观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李安华教授分别讲解了多个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包括:ATA(2015版)、NCCN(2016版)、中华医学会2012版等。并将各指南诊断内容进行对比讲解,让在座各位对甲状腺结节的“诊与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经翔主任:融合影像超声造影在肝微小病变的第二眼诊断价值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超声科主任经翔主任做题为《融合影像超声造影在肝微小病变的第二眼诊断价值》的学术讲座。
        经翔教授指出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在肝内结节的检出及诊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超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此研究目的就是探讨融合影像引导CEUS对常规超声及CEUS漏诊的肝内异常血供结节的诊断价值。经翔教授分别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诊断标准、研究结果,并分享了多例典型病例。超声优势是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切面扫查,但是对于部分疑难病例,仅依靠增强CT/MR的二维横断图像去理解病灶与周边组织的三维解剖关系,并在超声切面上寻找到相应病灶有时相当困难。
        经翔教授指出融合影像引导CEUS结合了CT/MRI高分辨力及CEUS实时动态观察血流灌注的优势,有利于困难病例的检出。融合影像引导“第二眼诊断”有效弥补了常规超声及CEUS的不足,提高病灶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对于CT/MRI不能明确诊断或误诊的病灶,融合影像CEUS可作为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刘政教授:低强度超声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华医学会超声委员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超声科主任刘政教授做题为《低强度超声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的学术报告。
        低强度超声治疗技术是利用低强度超声的空化效应或机械效应,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新技术,通常需要超声造影剂微泡介导,特点是声强<3W/cm²(大多数情况<1 W/cm²),无热效应,安全性好。现处于临床研究或试验阶段。
        刘政教授将低强度超声治疗技术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进行了对比讲解,介绍了该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并将低强度超声治疗技术在多种肿瘤疾病上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简单介绍,包括研究方法、治疗效果、副作用等。该技术是超声领域一种崭新的、非创伤的治疗技术,绝大多数研究领域空白,适合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涉及重大疾病治疗,临床意义及科研意义重大。
    
    

    李芳主任:高频超声鉴别浅表肿块性质的效能分析

        重庆市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李芳主任作了《高频超声鉴别浅表肿块性质的效能分析》为题的学术报告,李芳主任指出浅表组织肿块种类繁多,来源复杂,诊断时较困难,故将自己在此领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李芳主任首先介绍了高频超声的优点、缺点,浅表组织的正常超声表现,浅表组织肿块超声检查流程,特别强调了超声检查不只是观察超声影像,同步需要问诊、视诊、触诊。浅表肿块超声检查的技巧包括探头加压试验、肢体运动试验、腹式呼吸等。紧接着李芳主任分享了多种浅表组织肿块疾病,包括血管瘤、神经鞘瘤、腱鞘巨细胞瘤、结节性筋膜炎等,也带给了大家我科易误诊的病例分享。
        最后李芳主任指出通过增强浅表疾病知识储备、合理把握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提升浅表肿块的超声诊断能力。在全面问诊、视诊、触诊及超声检诊后,提出超声结论时应遵循严谨、科学的鉴别诊断思路,合理把控超声诊断尺度,既不要误导临床,又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指导信息。